明朝推翻元朝,为何明元之间没有发生像样的大决战?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统一战争中,绝大部分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统一全国的,唯一例外是明朝。明朝统一全国是从南向北推进,把元朝赶走的。

有人认为朱元璋从南向北横扫蒙古骑兵,很是厉害;实际上,朱元璋与元军之间没有发生过大决战;比如像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这类决定命运的战争,一次也没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建明概述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脱颖而出。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了南京,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并采用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进一步增强力量,等待时机夺取全国政权。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把控制的地盘扩大到江浙、江西、河南各地。在鄱阳湖会战大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用4年时间铲平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南征陈友定,势力向福建、广西等地区扩展。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并于同年攻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这年闰七月,元顺帝放弃大都(今北京)出奔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随后徐达带兵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从此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明朝推翻元朝,为何明元之间没有发生像样的大决战?

起步阶段,朱元璋对元战争多吗、难吗?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主要是与农民起义群雄的大战居多。其主要对手是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而与元军的战争,在整个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并不多。

以攻打南京为例。

公元1355年,朱元璋第一次进攻南京失败了。当时的南京周围聚集了8万多元军。

几个月以后,朱元璋第二次进攻南京。这次吸取了上回的教训,朱元璋采取了先清扫外围的做法。经过几次规模不小的水战、陆战,朱元璋击败了几路元朝军队。在这些战争中,朱元璋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了瓦解敌军的正确措施。此时元军中蒙古人的比例很低了,大部分士兵是汉人;元朝的官僚中也是这样。朱元璋就对南京城内的元朝将领进行劝降。结果,一大批元朝官员投降。

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三打南京城,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主要就是那些投降过来的元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战朱元璋俘获了3万多元军,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但有了根据地,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加强。

明朝推翻元朝,为何明元之间没有发生像样的大决战?

接着,朱元璋开始扫清南京周边的元军。

朱元璋集团此时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东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友谅。离他最近的是元军。镇江有元将定定镇守,南京南面的宁国和广德则为元将别不华、杨仲英等把守;元将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八思不花驻徽州,石抹宜孙守处州,其弟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池州则为徐寿辉、陈友谅部所据。张士诚自淮东陷平江、常州。形势紧迫。朱元璋为确保应天的安全,制订了一个各个击破的战略。

首先,打通镇江,敞开大门,主动进攻。夺取应天后仅仅过了月余,朱元璋便命徐达攻下镇江,元将定定战死。接着,派邓愈攻克广德。

1357年二月,耿炳文从广德发兵攻取了长兴。三月份,徐达第二次攻取常州。四月,朱元璋亲自率兵攻取宁国。宁国守将朱亮祖早年曾召聚乡兵,保御乡里,因战绩出众,被元廷授为义兵元帅。朱元璋在前一年曾经俘获朱亮祖,但仍让他担任原职;可朱亮祖很快就叛归元朝了。此次朱元璋第二次攻打朱亮祖,再次把他俘虏。朱亮祖归降朱元璋,此后成为朱元璋得力大将。朱亮祖的7万余人也一并归顺朱元璋。

六月,赵继祖克江阴。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十二月,胡大海进攻婺州,久攻不下;朱元璋又亲自出马,元将石抹宜孙降。朱元璋将婺州改为宁越府。

1358年中,朱元璋回到应天,他用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把南京周边的元军打败,次第收取了浙东诸郡。这一系列的胜利,使朱元璋的辖区扩大到江浙西部,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张士诚势力的东向发展。

我们注意到,这段时间内,朱元璋与元朝势力之间的战争,多是一城一地的争夺战,并没有发生那种决战性质的战役,比如像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这样的战争。

在此后的时间里,朱元璋把注意力转向陈友谅。当时朱元璋集团分析认为,东西两雄,东边的张士诚,守着苏松富足之乡,胸无大志,只是个”守土虏”而已。而陈友谅则兵强马壮,野心大,对朱元璋的威胁极大。陈友谅此时也把朱元璋当作大敌。至正二十年(1360年)开始,朱元璋花了四年时间,消灭了陈友谅集团。期间,事关朱元璋集团生死存亡的决战性质的战争,反而在此时发生了,即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转身花了4年时间把东面的张士诚集团和方国珍集团消灭,初步平定了整个江南、华中等地。

接下来,朱元璋面对的敌人主要就是元军了。

明朝推翻元朝,为何明元之间没有发生像样的大决战?

北定中原阶段,朱元璋与元军的战斗激烈吗?

朱元璋其实早就有平定中原的想法。他早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就派人去大都刺探元朝情况。当时,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军马强盛,攻克了红巾军宋政权都城汴梁,平定了山西、河北、秦陇等地起义军;并屯兵太行,计划向东袭取山东红巾军毛贵部,军威正盛。朱元璋得知消息后,自忖无力与察罕争锋,遂遣使与之通好。

时间到了1366年,徐达攻克淮安、徐宿,元军守将闻风而降;傅友德负责镇守徐州,朱元璋军已经与扩廓(察罕的养子)接境。第二年,两军已有一次较大的交锋。

1367年十月,基本平灭南方后,朱元璋集团讨论夺取中原的策略。当时的形势是:

  • 山东有王宣父子,反复无常;

  • 河南有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上疑下叛;

  • 关陇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与王保保有嫌隙,有可乘之机。

常遇春建议直捣元都,以百战之师,一战可克,都城既克,其他地区必望风而降。

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建议太冒险,孤军深入,一旦困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是取败之道。

朱元璋最后提出:先取山东,去除大都之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门槛;天下形势,尽可掌握。最后再进兵势孤援绝的元大都,可不战而克。随后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众25万大军,依此路线挺进中原。为争取北方人民尤其是汉人的支持,朱元璋还命宋濂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之后消灭元军、夺取中原的整个过程比较顺利。整个耗时约1年时间。最后元顺帝见大势已去,率后妃太子乘夜逃往上都。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进攻大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获元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等,斩之,元朝灭亡。

明朝推翻元朝,为何明元之间没有发生像样的大决战?

整个农民起义过程中,元朝高层在忙什么?

元末农民起义,元朝也是忙于镇压的,但是,元朝因为自身政治制度的特点,导致其最高统治者始终忙于内部争权夺利,而没有全力以赴对付农民军,这是朱元璋能迅速崛起并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的政治有几个特点;

  • 相权很重,可以左右政局;

  • 地方政权的行中书省权力很大,相当于独立王国;

  • 女主当家的习俗,皇后、太后等喜欢干预政权;

  • 藩王权利很大,藩王在地方权势凌驾于行省之上,有自己的军队。

以上几方面交织在一起,所以自从元世祖之后的元朝高层政治,始终比较混乱。

到了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顺帝正式册立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并让其出任中书令、枢密使。不久,皇后与皇太子的势力迅速发展,开始向元顺帝发起挑战,引发了激烈的宫廷政争。

朝中政治渐渐分为了帝党与后党两派。帝党、后党在朝中争权难分胜负不相上下的时候,又都勾结朝外的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后援。

帝党的外援有老的沙、孛罗帖木儿,基地在大同;后党则以驻军于太原的扩廓帖木儿为外援,与孛罗帖木儿相对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首先发难,兵锋指向大都,号称要”清君侧之恶”。结果皇太子不敌,逃出京城。不久孛罗帖木儿退军,皇太子回到京城,命令扩廓帖木儿向孛罗帖木儿进攻。于是,扩廓帖木儿10万大军,由东、中、西三路进攻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则避开敌军,转而进攻大都。皇太子不敌,出逃至扩廓帖木儿军中。朝政大权尽入帝党手中。元顺帝命皇太子回京,皇太子拒不从命,并积极筹措反攻事宜。

扩廓帖木儿乘孛罗帖木儿进占大都,一举攻占其老巢大同,之后转而围攻大都。孛罗帖木儿不敌,元顺帝一看,估计其大势已去,命人袭杀孛罗帖木儿。皇太子在扩廓帖木儿的重兵扈拥之下,回到大都。后党获得了最终胜利。皇太子想逼元顺帝”禅让”皇位,但扩廓帖木儿反对,不久,扩廓帖木儿就被排挤出京。

1353年-1365年,正是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元朝并没有将精力放在怎么保全王朝上面,而是忙于父子相残,内部争夺。这就给起义军减轻了很大的军事压力,为起义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机遇。

结束语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运气是极好的。说这话并不是否定他的能力。他的成功是其个人努力与当时整个时势互相成就的。

朱元璋在从起义到建明的过程中,与元军的硬仗不多。朱元璋自己也承认,天下主要夺自群雄,而非夺自大元。群雄并起,分散了元军的力量,同时元廷高层忙于自相残杀,终于成就了明朝天下。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