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在讨论古代的秀才相当现在的什么学历,相当现在什么样的职位,或者什么样的地位,生活过得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这时候就会有一些人告诉大家:古时候的秀才其实就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书没念成,倒成了个没用的书呆子,就是过得很落魄的读书人。

还有一些人认为古代的秀才就是没有取得任何功名,更没挣到钱的读书人。他们举的例子是:不然怎么会有“穷秀才”这个说法呢,说明秀才确实是很贫困,也是很没用的人。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古代的秀才比他们村的村长差得远呢,村长至少还能在村里找几个“相好”的,还能开上几十万块钱的小汽车,秀才算个啥呢!穷困潦倒,地位低下。

其实,这些“穷秀才”论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浮躁,人云亦云的人,他们只喜欢道听途说,但从来没有去思考和判断,更没有分析能力。

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下,“穷秀才”是不是真的就是穷困潦倒呢,他们在古代那样的环境里是不是地位很低下,到底算不算取得功名的人。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一,在古代考上秀才的难度有多大?比现在的211大学难考的多,至少相当现在的重点大学硕士毕业,并且是被所有行业尊敬的人。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最完善,最科学的阶段,我们就用清朝中期秀才的录取率和现在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对比一下。

清朝时期的秀才是三年录取两次,需要考三次,第一考是由县令主持的县试,过了县试以后是府试,也就是第二考,由知府主持的考试,这两关都过了就是童生了,这个时候仅仅算是有了考取秀才的资格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第三考就是院试,只有考过了县试和府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并且需要至少一个成绩很好的秀才推荐才行。院试由省里面的学政来主持,通过了院试的童生就是真正的秀才了,当然秀才还要分三个等级,但都是有功名的人了,属于士大夫阶层,更重要的是有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

清朝时期秀才是三年录取两次,每个县参加考试的人大概在三百到五百左右,随着每个县的大小和人口多少有差异,每次录取人数大概二十人左右。录取率大概是5%上下。而现在我们211大学的录取率最高的省份是14%左右,录取率最低的是4%左右,平均录取率大概在9%上下。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这样看来,古代的秀才比现在211大学录取率低的多,也就是说考上秀才的难度比现在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大的多。

如果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对比的话,那也是难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公务员录取率更低,但最优秀的大学生一般很少会去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所以看似竞争很大,其实最精英的人才大多没有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而秀才的选拔基本上包括了当地最精英的人才,所以实际竞争力就大得多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有人说古代的人口少,读书人也少,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清朝中期大概有四亿左右的人口,现在我国有十五亿人口,清朝后期最多时每年录取两万名秀才,现在我国每年博士大概录取七点五万名,按比例算古代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录取率差不多。

清朝的秀才可以免掉五十亩土地的所有赋税,还可以穿长衣,见到县令可以不用让座,即使有了官司的情况下,见到了县令也不用下跪。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其实考上秀才后在十里八村已经是很有名了,也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由于古代皇权不下县,乡绅们才是乡下的实权人物,而这些乡绅们大多都是由当地的秀才们来担任。这样的话即使一辈子也考不上举人的秀才生活依然过得很舒服,一般的衙役,商人,工匠,平民,艺人在地位上根本是没法和秀才比的。

二,古代的秀才在十里八村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可以免除所有的赋税,成绩好的秀才国家每月还要供给他粮食和银子,任何一个秀才都可以去附近县里的学院教书或者学习,他们真穷吗?

如果和举人,进士比秀才是差得远,但如果和地方上的大多数人比较,那秀才绝对是十里八村有头有脸的人物。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我们看《儒林外史》里面有一段描写,说有个年龄大了的童生没有考上秀才时,只好在当地的私塾教书,大概相当现在的中小学老师。而这个童生的一个学生却考上了秀才,地位立刻高了许多,可是这个学生却非常嚣张。有一次在人很多的场合,这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竟然和自己穿一样的长衣,于是大怒,逼着自己的老师换一件短的衣服,由于秀才在地方上有着许多特权,也没人敢惹,那个老童生受到了羞辱,但还是不得不换了一件短衣服穿。

虽然这个只是讽刺那些卑鄙小人的特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但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古代秀才的地位还是很高的,甚至有点地方大佬的感觉。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我们看鲁迅先生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里面的赵秀才,虽然他已经是清朝最没落时期的秀才,但他依然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至少在乡下是有权有势的,可以压迫普通老百姓,并且为自己谋取利益,但他好像从来没有同情过穷人。

其实小说《孔乙己》里面的孔乙己是挺善良的,我们从他吃茴香豆就能看得出:孔乙己当时过得一贫如洗,但一群小孩流着口水看着他那不多的茴香豆时,他还是给那些小孩每人一粒茴香豆吃,然后嘴里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孔乙己贫穷的原因是不是像鲁迅先生所表达的那样?认为孔乙己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放不下面子,属于死爱面子活受罪的人。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过这种情况的话,就会明白:孔乙己并不是因为太迂腐才过得很贫穷,而考不上秀才才是他穷困潦倒的根本原因。假如孔乙己考上了秀才,别说吃茴香豆,喝一点小酒,即使每天大吃二喝也是没一点问题的,他免税的土地可以租给雇农去种,每年收取租金,县里面每月也会发给固定的粮食,生活是不会有任何困难。实际上如果孔乙己真成了秀才,那就是地方上的乡绅了,有着很多的特权,钱财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虽然我们现在的警察,教师,小老板,工人,农民,科员,普通军官在地位和权力上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秀才,但这正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和古代那些封建统治者是不一样的,人们之间变得更平等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三,秀才已经是有功名的人了,步入士大夫阶层了,并且还有继续考举人的资格,或许他们就是以后的达官贵人,前途无量。

秀才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尊敬呢,是不是因为他社会地位很高,家产万贯,富甲一方呢?其实并不是,虽然秀才也是有钱有势的人上之人,但还远不及举人,进士,以及各地的地方官。秀才受人尊敬的另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那就是:秀才就是潜力股。

大家看电视上有好些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都愿意嫁给一个年轻的秀才,还有那些非常漂亮的小家碧玉也非常渴望年轻的秀才喜欢上自己。现在好多人认为这其实是假的,认为古代写书的都是读书人,这种剧情就是秀才们在做白日梦。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可是从好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看,美女爱上年轻的秀才并不是假的,更不是秀才们写书时在做白日梦,而是古代的一种实际情况。

因为年轻时能考上秀才的人,那基本上就是人中龙凤了,后面很有希望考上举人甚至进士,那不仅仅是丰衣足食的事了,而是光宗耀祖,可以让子孙后代跟着荣华富贵几辈子了。

不要说举人和进士这样高的等级了,就现在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富二代,官二代还可以在美女堆里任意逍遥。那么,有着大概率成为举人甚至进士的年轻秀才们成为美女们追逐的对象就不奇怪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古代去省城赶考的秀才经过土匪的山下时,很少有土匪去抢劫他们,是不是他们太穷没有钱?当然不是,他们走那么远的路身上肯定会有一些钱财的。是不是土匪很崇拜读书人,专门不抢读书人的钱财?更不是,既然当土匪的,有几个是讲道义的人呢?

实际上土匪是不敢抢读书人的钱财,因为在最早的时候有土匪抢读书人盘缠的事情发生过,而这个秀才后来考上举人,进士。当然,他没忘记那些抢自己东西的土匪,也让那些土匪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后来再也没有土匪敢去抢读书人的钱财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有人会说:那些土匪干脆把那些秀才或者举人杀掉算了,谁会知道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土匪们就是一群蠢猪了,还混个啥呢!

在古代,如果有那个地方敢出现无缘无故杀死了一个取得功名的人,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地方官丢乌纱帽不说,朝廷还会下令把所有参加作案的人全部灭九族。所以那些土匪绝对不会为了一些钱财而让自己,家人和亲戚被杀得血流成河,那就得不偿失了。

从以上方面来看古代的“穷秀才”根本就不会穷,因为他们已经是有了功名的人,同时也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怎么会穷呢?要说穷那是和达官贵人们比的结果,要和我们普通人比,秀才就我们仰慕的“文曲星”了。

古代的“穷秀才”日子过得很舒服,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秀才是古代选拔出来的精英人才,封建社会基层的统治者,肯定比普通人过得逍遥的多。

虽然说现在的普通公务员比起古代的“穷秀才”在地位上差得很远,也没有太多的特权,也没有那么受人崇拜。但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进步很大,完全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于是人和人之间也变得更公平了。

古代的“穷秀才”真的穷吗?如果说他们穷那还得看和谁比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