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谋士的功能就是出谋划策,提建议,不是下决定。君主和谋士看到的层面不同,自然选择会不同。

谋士只是提建议,而不能替主公下决定,他会给主公分析形势,提出对策,至于主公要选择哪一些策略,自有主公的考量。

刘备入川之后,庞统就给刘备提出上中下三策。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上策:奇袭成都。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中策:杀刘璋守将,稳扎稳打。

庞统让刘备假装要回荆州,然后宴请杨怀、高沛杀之,夺关。

下策:退守白帝城。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刘备最后选择了中策,为什么刘备不选择上策?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庞统三策的风险度的问题。

上策风险是最高的,获利是最大的,可以一举平定巴蜀,不用打上几年。风险是一旦失败,那就是绝路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如果失败,孙权、曹操或许会趁机袭击荆州,这样刘备又成光杆司令了,这份家底就没了。

中策的风险也有,那就是被刘璋打败,但不会是要么输,要么赢得二选一的结果,需要时间才可以定出输赢。

下策是风险最小,但是获利是没有的,等于刘备设计入巴蜀白忙活了大半天,最后说回家了,什么也没有捞到,这样别说是刘备,就算是普通人也不愿意。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刘备为什么选择中策?

刘备是一代名将霸主,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承认其为一代名将。有些朋友看《三国演义》之后误认为刘备只会哭,摔孩子,没有其他技能,作战靠关张,谋略靠诸葛亮。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避免争议,我选几个与刘备同时代的人物评价刘备来说明。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

这是徐州豪族陈登的观点。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郭嘉也有类似的观点。

曹操听到孙权借荆州与刘备,当时笔都掉了。孙权对刘备的态度如下: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陆逊的观点:

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资治通鉴·魏纪一》

所以刘备的才能和实力在当时是公认的,刘备选择中策是因为他觉得这一条策略自己可以搞得定,有把握,所以他会选择这一点。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谋士所看到的与君主所考虑的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谋士考虑的是这件事情怎么做成功,而君主考虑的是通盘之策。比如诸葛亮和刘备过荆州时,诸葛亮就说马上攻下荆州,刘备没有同意,只说了三个字:吾不忍。

因为诸葛亮考虑的是给刘备拿下地盘,而刘备考虑的是拿下之后的事情,守不住怎么办?

同样道理刘备入蜀之时,庞统说你现在将刘璋拿下,这是代价最低的,刘备同样没有采纳。

理由同样是拿下之后守不住怎么办?

这两起事件可以看出刘备的性格是稳扎稳打,不愿意冒险突进的,每走一步就必须得成功的。正如有一些员工老抱怨老板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事实上员工看到的层次与老板看到的层次是两回事。

员工考虑的是解决这个难题,老板考虑的是通盘之事。这就是谋士与君主的关系。

至于君王为什么总不选上策,这也不是绝对的,选上策的也是有的,主要要看君王是否认为这个决策自己可以驾驭,这才是最核心的。

(内容来源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