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在全球范围内有目共睹,他也因此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不仅仅是我国,靠着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印度、越南等许多国家的粮食产量都有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得以改善,可见其贡献是惠及全人类的。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位袁隆平式的人物,他尽管原本只是个一文不名的不第秀才,但却凭借着从国外偷回来的一根”藤”大大增加了当时国内的粮食产量。有了更充足的粮食,人口数量自然也得以迅速增长,就是这小小的一根藤,竟让中国增加了近三亿人口,可见其贡献有多么巨大。他,便是陈振龙。

陈振龙大约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他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陈振龙从小便开始接触儒家教育,并被希望能够求取功名,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然而,在不到二十岁就考中秀才之后,他却始终没能更进一步,渐渐的,他开始厌恶科举,于是便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尽管按照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商人的社会地位应当是非常之低的,但一来当时我国的资本主义正处在发展时期,掌握大量资本的富商们实际地位已经不算低,至少和普通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无疑更加殷实和幸福;二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福建是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著名的”下南洋”活动当中就活跃着大量福建人的身影。

或许是受到当时下南洋谋生风气的影响,陈振龙也离开家乡,前往了吕宋岛经商。来到与故乡风土人情迥异的异国他乡,陈振龙很快就注意到了当地人常吃一种”朱薯”。朱薯其实也就是如今常见的番薯,从这个”番”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来自番邦的物品,而因为其外貌、味道,他也有着红薯、白薯、甘薯等别名。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野生番薯最初生长在美洲大陆的热带地区,后来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将其人工种植成功,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也将番薯作为特产带给了西班牙女王,后来,西班牙船员们来到吕宋,也将番薯带了过去,并在那里成功栽种,使其成为了吕宋人所喜爱的主食。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陈振龙来到吕宋后,见这种食物产量大、耐受力强,如果引入国内能够大大改善当时肆虐各处的饥荒问题,便有了将其带回国内的想法。然而,当时殖民吕宋的西班牙人也知道番薯的重要性,所以严令禁止外人将其带出境内。为了把番薯带回国内,陈振龙多次尝试,在皆被发现后终于想出了把番薯的藤条编进麻绳躲避检查的办法。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陈振龙返回祖国,并在老家尝试种植,结果大获成功。就在同一年,福建中部爆发大旱,各地粮食都面临歉收的绝境,陈振龙不敢耽搁,于是赶紧催促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表示自己有耐旱高产的吕宋朱薯,可以用来救灾。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金学曾得知后大喜,在再度试种成功后下令于次年将其种子及种植方法推广到福建全境。因为感激将其推广的金学曾,福建一带的人便将番薯又称为”金薯”,不过这样一来,真正冒着危险将番薯从吕宋带回国内的陈振龙反而是没有被太多人所知晓。

古代版袁隆平,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清朝人口增加了3个亿

总之,多亏了陈振龙带回、金学曾推广的番薯,那一年的福建有许多人避免了被活活饿死。后来,番薯也被传播到了其它地区,并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拯救了无数饥民。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人口普峰值不过七千多万,而番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的清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已经突破了三亿。到了清末,中国人口更是到了四亿。

清末相比于明末多出的三亿人口,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大量种植。

尽管和袁隆平院士这样靠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研究才取得成功不同,但陈振龙能够出门在外而不忘家乡父老,见到番薯后便想着带回祖国造福百姓,并且敢于冒着极大风险将它”走私”到国内,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当我们吃到司空见惯的番薯时,不应该忘记他的付出和贡献。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