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造就了两岸发达的农业,但由于河水裹挟大量泥沙,下游的河道通常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填高。

河道填高就容纳不了这么大的水量了,具体表现就是黄河决堤,方圆几百里生灵涂炭河水沿着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新的河道。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这个问题在古代无解,遭灾就遭灾吧,等黄河改完道大家再想办法重建家园,好歹又能过上几十年太平日子。

但北宋显然不这么想,北方辽国带来的军事压力实在太大了,黄河是要承担军事屏障作用的,怎么可以随便改道呢?

一、北流

其实自古以来很少有强盛王朝将黄河作为军事屏障,因为黄河是有枯水期的。

每年冬季和夏季上游水流量减少,尤其是冬季,部分水面还会结冰,军队很容易就能跨越,这和长江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冬天黄河部分水段会被冻住

但是北宋显然不能这么考虑,幽云十六州丢失后北方骑兵随时都能长驱直入,能挡一挡辽国锋芒的只有黄河。

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宋真宗年间有个叫李垂的官员通过观察发现黄河居然有向北改道的趋势,这还了得!

要是黄河流到辽国境内呢?那宋朝的天然屏障消失了不说,辽国要是想南下不是还多了条水路可以用?

于是李垂花费了无数心血编撰了《导河形胜书》,详细制定了通过水利建设,引导黄河东流的工程计划。

全文很长,计划很周全,核心观点很简洁:

“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

你看,是不是很完美?引导黄河东流,黄河就稳定了,两岸农业能发展,辽国也打不过来了。

但问题是黄河为什么会改道向北流?还不是因为北边地势低而东面地势高,以北宋的生产力真的可以逆地势而行吗?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不管怎么样宋真宗看了很满意,然后朝廷就要做预算,具体要动用多少资源呢?

《资治通鉴》记载:

“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颇为烦费。”

宋真宗看了吓的直摇头,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了,毕竟当时黄河只是有北流的可能。

但到了宋仁宗年间事态就比较紧急了,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口决堤,河水真的改道向北流了!

这下北宋满朝上下都着急了,事到临头已经这已经不是成本的问题了,工程必须马上开工!

但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和水利专家周沆都表示强烈反对。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当时朝堂上分为“北流派”和“东流派”,争论十分激烈

《宋史》记载,欧阳修认为这套计划根本就是空想。水往低处流,东边地势比北边高工程不可能实现,所谓:

“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夺洪河之正流,此大禹之所不能。”

周沆的警告更加直接:

“滨、棣、德、博与齐州,素号丰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

意思就是人为让黄河改道东流会经过富裕地区,请朝廷不要拿财税重地开玩笑。

二、三易回河

但是北宋对辽国的恐惧显然超过了对黄河的恐惧,在宋仁宗的大力支持下,工程迅速上马。

从宋仁宗开始,北宋让黄河改道的工程共进行了三次,史称“三易回河”。

为啥要搞三次呢?很显然每次都失败了,不但失败还造成了三次超级大洪水。但其中真正造成持久影响的只有第二次。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黄河怎么改道?逻辑很简单,既然黄河是在商胡口决堤的,那就把这地方重新堵住,可这么大的水流量怎么办?

当时的宰相文彦博提出一个堪称“天才”的想法,那地方有条六塔河,让黄河水从六塔河过不就行了么?

可问题是六塔河本来就是条小支流,老河道容不了黄河水,这条小支流就可以了吗?

不按规律办事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工程刚刚完工六塔河就决堤了。

几十万劳工和周边的城市乡村被黄河全部吞没。《宋史》记载:

“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

巨大的洪水把宋仁宗吓到了,眼瞅着黄河继续北流再也没敢动什么心思,但后来继位的宋神宗不服气。

在王安石的鼓励下,皇帝坚定了信心,认为黄河改道工程方向是对的,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失误。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那怎么办?经过考察,北宋朝廷选择了永济渠作为黄河改道的支流。

而且为了永久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王安石还鼓励发明弄出了一种叫浚川耙的工具。

这种工具简单来说就是长达八尺的钉耙,装在船上用石头压着疏浚黄河河道。

黄河不是泥沙多吗?那就把淤积的泥沙全部挖走!但问题是黄河每年从上游带下来的泥沙量以亿吨计算,靠人力得刨多久?

这种宏伟的工程即便在现代科学技术下都不敢想,王安石偏偏就这么干,结果再次遭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

最终的结局是这次工程还没完工就在曹村决口。《宋史》记载:

“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人员财产损失固然是悲剧,但把时间线拉长这并非大事件。

真正麻烦的是黄河也是有脾气的,你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次我自己选河道!也不往北走了,直接走淮河入海。所谓:

“河道南徙,分为两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

淮河地区水网极其复杂却很稳定,黄河汇入其中后带来大量的泥沙,然后整个水网系统全部崩溃了。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当代淮河水系,十分复杂

黄河入淮河自古就有,但通常时间短没来得及造成什么影响。

但这次无数支流堵塞,溃堤,改道,然后再堵塞,这样的局面就算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用超算模拟能不能挽救都两说。

这下好了,以前黄河也就隔三岔五改道泛滥下,现在整个淮河流域天天发洪水。

后来北宋灭亡时有名将军人为扒开堤岸,试图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结果加剧了这种情况。这是后话,暂不展开。

接下来第三次试图让黄河改道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黄河确实不往北流了,但宋哲宗都快哭了,天天被洪水霍霍谁受得了?

这次的工程宗旨就是咱不折腾了,让黄河老老实实北流。

结果黄河还不走了,又来了次决堤,宋朝河北财税膏腴之地基本都成了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没多久宋朝灭亡,金国接手了烂摊子后也傻眼了。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南宋刚过上安稳日子,金国就不安稳了

没办法,黄河年年发洪水就得年年救灾抗洪堵堤坝,每次都要男女老少齐上阵。

这点就算是元朝也是高度肯定的,元末在编纂《金史》时,丞相脱脱动情的写道:

“于中道疏决,以解南北两岸之危。凡计工八百七十余万。”

你看,金国几乎把所有能动用的劳动力都去收拾北宋的烂摊子了。写完之后,脱脱擦了擦眼泪继续治黄河。

当时的淮河流域由于洪水泛滥已经无法开垦了,而元朝治黄河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随着民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朱元璋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黄河的脾气依旧很大。

顺带一提这时候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北支流彻底断绝,宋朝的预想总算实现了。

几百年间,中原经济格局被北宋黄河工程彻底改变,原先高度发达的苏北、山东等地逐渐衰落,苏南开始崛起。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明清两代,朝廷依旧在黄河治理上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幸运的是这两个朝代国力足够强。

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水利学家潘季驯开创性的提出了“束水攻沙”法。

从此人们总算可以对黄河携带的泥沙进行有效治理了。

终于,在清末1855年铜瓦厢决堤后黄河彻底改道,北宋留下的烂摊子才算解决。

三、意志

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北宋灾难性的黄河工程原本是可以被避免的,许多技术官僚都曾上疏提出警告。

第二次回河失败后,在徐州当官差点喂了鱼的苏轼总结的很到位:

“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但皇帝仍然毅然决然地投下了巨额赌注,没错,就是赌注,万一黄河回河工程弄成功了呢?帝国的安全不是就有保障了?

对辽国的不理性恐惧,北宋黄河工程连坑金、元、明、清四朝

从军事上讲,黄河确有屏障作用

理由很充分,但从中我们看出的是深深的恐惧,北宋思考的问题已经不是怎样击败敌人了,而是如何才能偏安一时。

国力孱弱,地缘不足,王朝因此暂时忍辱负重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满朝上下都开始享受这种感觉时,这个王朝事实上已经丧失了意志和希望。

黄河三次回河,即便不考虑水灾带来的巨大损失,消耗的人力物力放在汉朝也够打好几次漠北之战了。

然而北宋宁可把钱投入黄河天堑求得虚无缥缈的心里安慰,也不肯整军备战,这是不可原谅的。

事实上北宋的结局早在其尚且很繁荣时就已经被决定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