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朱允炆“靖难之役”的失败,矛头根源直指朱元璋!朱元璋视20多个亲儿子为空气,直接“拍板”隔代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偏偏这个皇长孙年幼不说,还满身书卷气,对于带兵打仗啥的又一窍不通。本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借着为孙子继位铺路之便,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最终弄得“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令人唏嘘不已。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耿炳文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的杀戮?

朱元璋生前大杀功臣,跟随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老兄弟们一个个被他亲自“送走”,躲过朱元璋“屠刀”的寥寥无几。耿炳文这个长兴侯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那么耿炳文为啥可以逃过此劫呢?

首先,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子侄”辈。

耿炳文虽然跟朱元璋是老乡,却并不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耿炳文是因为其父耿君用战死后承袭父职,才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并在征讨张士诚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一举奠定了他开国功臣的地位。耿炳文年纪上只比朱元璋小6岁,但朱元璋和其父耿君用平辈,耿炳文自然就矮了一辈,成为了朱元璋的“子侄”辈。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同属“淮西集团”的耿炳文在资历和军功方面相较于其他淮西悍将功臣来说稍逊一筹,身份地位也没有那么显赫。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其次,耿炳文是朱标太子一党,却不是核心成员,对皇权没有威胁。

朱标太子娶的是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娶的是徐达之女,而到了耿炳文这,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长女!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成了儿女亲家,“坐实了”耿炳文低辈分的同时,也将耿炳文牢牢绑在了朱标太子的阵营里。虽然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是亲家,但朱标长女并非嫡出,耿炳文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朱标一系最核心的成员。耿炳文的存在可以是朱标继位后的助力,却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反之,朱标早逝后,耿炳文也不会成为阻碍皇长孙继位道路上的阻力。这点是耿炳文与大将军蓝玉等人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除了身份地位远远逊色外,其内敛低调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是他能够保命的重要因素。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耿炳文并非朱元璋留给朱允炆底牌

耿炳文能够避开朱元璋杀戮是幸运的,那么他真的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底牌吗?个人不这么认为。

如果朱元璋能够预料到在他死后朱棣会造反,那么朱元璋留的就绝对不会是耿炳文。一来耿炳文的年纪比朱元璋小的有限,在朱元璋驾崩时已经是65岁高龄,这在古代已然是比较高寿了,指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去了。朱元璋若真的防着朱棣,会不会拿年迈的耿炳文去赌?二来,朱元璋对于耿炳文和朱棣的军事能力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真想防止燕王朱棣造反,必然会留一个能够全面压制、震慑得住朱棣的将领,而耿炳文显然不达标

如果硬要说朱元璋留了底牌给朱允炆,驸马梅殷才是那张底牌。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临终前单独召见了驸马梅殷,并赐予他讨伐叛逆的诏书。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因思驸马梅殷。他尚太祖宁国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驸马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是爱女宁国公主的夫君。宁国公主与朱标太子一母同胞,关系上自然更亲近一步。朱元璋留梅殷辅佐年幼的朱允炆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反。那张朱元璋亲赐的讨逆诏书就是最大的底牌,可惜朱元璋所托非人,这张最大的底牌最终没有打出来。

朱允炆为何没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是开国功臣,领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有的,但他却并不是那种攻城拔寨、进攻型的将领。在大明王朝日趋稳定的大背景之下,藩王们日益成长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那些跟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全然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存在。而耿炳文却是这些开国功臣中的异类,因为他最擅长防守。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进攻长兴,在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后就驻守长兴,之后十年内张士诚多次进攻,最终全部无功而返。虽然敌众我寡,但耿炳文依然坚守住了长兴,可见耿炳文守城的功夫了得。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而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第一时间便任命耿炳文为讨伐燕军的主帅。显然,朱允炆想要耿炳文主动出击,将燕军叛逆全部平定。站在朱允炆的立场,作为皇帝,主动出击平乱无可厚非,可偏偏任用的耿炳文并不擅长主动进攻。而善于防守的将领往往在性格上是保守、谨慎和稳重的,这与当时朱允炆迫切想要平乱的方针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反观对面的燕王朱棣,自幼跟随着诸多开国名将,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其就藩的北平又是一个边防重地,常年面对着北元残余势力,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名将凋零的年代,燕王朱棣无疑是整个大明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面对这样的朱棣,纯军事比拼自然无人可敌。但不要忘了,朱允炆的南军兵力、装备、后勤供给等,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朱棣的燕军。燕王朱棣再怎么能征善战,仅仅依靠军事能力是无法取胜的。

然而燕王朱棣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黄子澄。作为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文臣,在朱允炆继位后便第一时间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与朱允炆内心对于藩王尾大不掉的担忧不谋而合。为了稳住燕王朱棣,黄子澄又直接“帮助”朱棣成功将被扣留在京城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放回北平,解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在耿炳文吃了败仗后,又第一时间提议草包李景隆顶替耿炳文主帅之职。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耿炳文吃了败仗不假,但这次败仗并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两次败仗损失的兵力并不会对整场战役的结局造成根本影响。然而急于求成的朱允炆却根本不给老将耿炳文时间和机会,在黄子澄的提议下更换了李景隆,彻彻底底的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耿炳文虽然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但合理使用这位老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以耿炳文的守城能力,只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时间,燕军根本无力突破其防线。朱棣的军事才能没有了发挥空间,耿炳文耗都可以耗到燕军不战而溃。

归根结底,“靖难之役”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建文帝朱允炆自身。面对藩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没有冷静权衡利弊,采用了错误的削藩政策。在面对燕王朱棣的起兵造反,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错误的用人一步步葬送好局。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