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璀璨的古文明,通常人们认为古代最伟大的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但是还有部分认为古代第五大发明应该是科举制度,因为在古代,寒门学子想要出头只有参加很公平的科举制度,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那么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场洗脑教育呢?除了公平以外还有哪些弊端呢。

古代的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秦朝以前,关于如何选拔政治人才是采用的“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说世袭罔替,父亲是什么官,孩子继位后就是什么官,父子在位期间皆享有封地内的领土治理权和赋税收入,到了秦国商鞅变法后,世袭罔替被废除,想要当官,武将必须有军功,文官得被推举有真材实料的才可进入庙堂。

古代的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汉朝以后,选官制度变为察举制和征辟制,主要是大臣举荐和考试,是一种从下往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作为普通的百姓而言,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有大学问当官了。到了魏文帝的时候,选官制度又变成了九品中正法,就是朝廷有一批特殊官员,他们的职责就是按照人才的出身、品德然后划分为三六九等,放在适合的位置上。

古代的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中国是文官制度的发源国,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范,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古老中华帝国长期充满活力,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科举制度功不可没。

首先, 科举不能和八股文划等号。因为科举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三场,八股文只是科举的第一场,从四书五经摘出一些话。比如论语摘一段,孟子摘一段,然后根据这两段话写一篇论文。这是科举必须过的一关。如果这一关没过,后面就不能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50岁也没考上,很多人误解一般是这一部分的内容。

古代的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的第二场,考察的是你读的经书。就是你选一个经,把里面的一些观点解释一下。这一场还会考一些政治学的东西。比如说让你写一个诰,什么叫诰?就是皇帝向大臣发的上谕,就是让你模仿皇帝的语气写一篇东西,就跟我们今天模仿领导人写一篇中央报告一样,难度非常大。再比如,给你五个案子,让你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是法律方面的东西。

科举的第三场叫策问,策略的策,问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能很抽象,很书呆子气。但第二个问题可能就很厉害。比如古代赈灾官方和民间都要设立粮仓,策问就会问,什么时候设立,有什么利弊,等等。这是个典型的经济学问题,放在今天恐怕要经济学家来回答。

相关阅读:

有网友质疑: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为什么还有类人猿?

现场直击甲骨文中国裁员,被裁员工呼吁“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 裁员时请真情相对”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