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洪武二十五年,39岁的皇太子朱标在突然病死,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为避免子孙后代在“谁来继承皇位”这一问题上发生混乱,他最终决定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几年的时间,不足以让这位年仅16岁的接班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历练,朱允炆甚至从未接触过政务…….

朱元璋面对这样猝不及防的一场变故,也觉得实在仓促了点,于是他在离世之前尽可能地为孙子铲除潜在的各种威胁,只可惜他机关算尽,对功臣权贵大开杀戒,却万万没想到问题会出在自己儿子身上……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四年后,叔叔朱棣带兵攻陷南京城,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朱棣的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可谓是举国皆知,为什么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几乎没什么反应呢?他们当时在做什么?

靖难之役始末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辞世,其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留给孙子朱允炆的其实是个相对安定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在位期间,既扫除了国内残余的元朝势力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又着手加强了皇权集中,手段是残暴,效果却是立竿见影,如果建文帝能稳住了,大明王朝或许会呈现另一番景象。

但是年轻气盛的建文帝显然很着急,再加上他本人没有一点主见,全凭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在耳边不停叨叨他那些势力过大的叔叔们,将会是怎样的威胁。

自建文帝即位起,便迫不及待地想解决掉这个“隐患”,先后废掉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

闹这么大一个动静,燕王朱棣能不起疑心么,“打草惊蛇”就是这么个意思。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令人不解的是建文帝一伙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儿子给放走了,还觉得这样可以麻痹朱棣,殊不知,五位亲王的下场,即使看在任何人的眼里,也足够引起警惕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朱棣已经高度警觉的时候,建文帝很“直白”地往北平附近增兵,又找借口调走了燕王的亲兵,后来又派张昺、谢贵围了燕王府。

即使这样“煮熟的鸭子也飞了”,燕王留在朝廷中的眼线张信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

朱棣索性将计就计,先诱杀了张昺、谢贵,又召集为数不多的几百名士兵,控制了北平城并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正式誓师起兵。

朱棣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清君侧,他声称自己起兵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朱棣当然不可能得到密诏,所以他上书“请示”侄子诛杀奸臣,不等建文帝回复便举兵南进,一路攻克多地,很快就发展了数万人马。

朱棣刚刚起兵时,建文帝正忙着与方孝儒等人讨论《周官》法度,他们根本没把朱棣这点人马放在眼里,哪想到老将耿炳文出师不利,被朱棣打败只能退守城里。

对手可是燕王朱棣啊当初朱棣和晋王朱棡奉命攻打元军,正赶上大雪封山,晋王畏惧这种恶劣天气退缩了,而朱棣却是顶着风雪行军,一路追赶堵截,满载而归。

若不是朱棣常年在外行军,在朝中没什么“官缘”,朱元璋属意的继位人选很可能就是他。其实朱元璋是很欣赏这个儿子,否则不会为了朱棣求娶徐达的女儿,也不会把朱棣的藩地划在最重要的位置——北平,原元大都,这可不是一个无能的儿子能守住的地方。

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真不是一个坐享富贵的皇帝,他一生都走在征途中…….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这些文臣是没上过战场,没见过朱棣的军事才能。

建文帝一看耿炳文打不过朱棣,也不愿意分析什么战术,反而临阵易将,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下了耿炳文。

这李景隆也是个“绣花枕头”

朱棣举兵之后,忽然觉得自己手里的兵力实在太弱了,于是跑去宁王朱权封地,连蒙带骗地把宁王数万精兵骗到了手。听说燕王不在,趁着这么个空隙,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攻打北平城。

当时的北平城里,只有燕王妃徐氏以及世子朱高炽留守,城里也仅仅留着老弱残兵。

原本李景隆以为拿下这北平城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可他真不该小瞧燕王府的女主人,她可是徐达的女儿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燕王妃很冷静地指挥军民,用水泼城墙,大冷天的很快结成了冰墙,李景隆傻眼了……

这一家子没一个好惹的。

就这样,燕王妃和世子带着城里老弱残兵,一直坚持到朱棣带兵回来,在内外夹击下,李景隆很害怕,自己乘夜临阵脱逃军中无主,明军很快成可散兵逃走。

这么大的事,楞是被黄子澄瞒了下来,还诓骗建文帝说,那边太冷了,咱们的士兵都是南方人,暂时休整,明年天气好再打。第二年春天,明军又集合了60万大军,果真打得燕军损失惨重,朱棣本人也差点被“流矢”射杀,幸好次子朱高煦赶来救护。

这个节骨眼上,老天爷偏心了朱棣,突然间就刮起了一阵大风,燕军灵机一动,开始点火顺风烧明军,明军瞬间躺了一片又一片,李景隆又自己逃了!一路弃城一路逃,就这样胆小怯懦的将领,建文帝竟然没有问罪……

明军大将换成了盛庸,在随后双方交战中,燕军明显不敌,朱棣几次险些被擒杀,为什么说“险些”?据说建文帝下了命令:勿使朕有杀叔父名(《罪惟录》)。

这都什么时候了,建文帝还想着自己的“虚名”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原本这样下去,燕军差不过会GAME OVER,关键时刻,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向姐夫朱棣送出情报说南京城内空虚,就这样朱棣放弃攻占城池的战略,矛头直指京都。

徐达这一家子也是比较有意思,女儿嫁给了朱棣,不用说肯定是要帮助自己丈夫的;长子徐辉祖因颇受朱元璋和朱允炆重用,坚决站在建文帝一派;小儿子徐增寿又是十分维护姐夫朱棣,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建文帝将徐增寿召至宫中亲手斩杀了;据野史传说,徐达最小的女儿徐妙锦,宁可出家也不愿意嫁给“逆臣”朱棣…….

就这样,不知怎地,燕王就是这样拿下了南京城,力主削藩齐泰、黄子澄二人也脚底抹油开溜了,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唯独徐辉祖力战不懈……

事后,方孝儒被灭了整整十族

那么,这一对叔侄打了四年多,其他藩王为啥没动静?

朱元璋的儿子们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将自己的24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封为亲王。

其实朱元璋的想法不错,“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安排自己儿子们来镇守各地要害之处,既能避免外姓大臣军权过重有一天会威胁朱家江山,又能拱卫皇权。

为了防止藩王篡权,朱元璋又加了个条件,就是没事不能进京,但是条件之外又加了个“说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祖训”,真是力求完美,终有疏漏。

这些藩王守护的都是北方以及东、西北要地,自然是要有军队的,人数3000-20000不等,而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样的边塞藩王兵马几近10万。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第9子、26子死;

剩下的24个儿子中,太子朱标病死潭王朱梓因岳父牵扯进胡惟庸案,惊吓之余与妃子自焚而死;鲁王朱檀服金丹而死被朱元璋赐谥号为“荒”;

靖难时秦王、晋王已死,有六名皇子(第20-25子)年幼未就藩,朱棣拉着宁王朱权反叛;

那么,剩下的11个藩王在做什么?

被废,共5人。‍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前面说到,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着急削藩,先遭殃的就是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代王朱桂、湘王朱柏。

·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

朱橚,有抱负、有理想、有才干,不仅在自己封地兴修水利、减租减税,还组织编写了众多药方,多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这位文韬武略样样出色的亲王,治家却无方,被次子告发父亲图谋不轨,还拉扯上了燕王朱棣、齐王朱榑、湘王朱柏。

早有削藩想法的建文帝很高兴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抓了周王朱橚一家子,将其废为庶人,先是流放云南,不久又和儿子们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岷王朱楩,朱元璋第18个儿子。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封地比较差的就是岷王朱楩。明朝时期的云南,实在太远太落后了,光路程都要几个月,朱楩是多么不情愿也不敢违抗父命,实在憋屈得很,只能各种乱作,最后被告发了,这就撞在建文帝的“枪口”上,一道旨意下过去,朱楩就被贬为庶人,流放到福建漳州,路程没那么远,要走半年…….

·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

朱榑也曾经略有小成,与朱楩乱作不同,朱榑的行为相当恶劣,各种胡作非为、盘剥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同样,被人告发后被废为庶人,和周王一起幽禁。

·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

朱桂或许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浑的一个,纵戮取财,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被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二子。

朱柏特别好学,文武双修,能诗善画,精通军事,一生笃信道教。

关于他“获罪”的原因却没有统一说法,一说是他建造的王宫超越了等级;一说是他伪造了货币;还一说是他私造兵器。不论因为什么,朱柏被人告发谋反,建文帝诏命其赴京师询问,朱柏恐惧,自焚而死,时年29岁,无子嗣,十分悲情。

隔岸观火,共4人。‍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

朱桢的藩地在武昌,况且他还是实力藩王,无论他加入哪一方,局势必然有所不同,但是他却选择了中立。或许这与他受过多次“惊吓”有关。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十分“关心”,听说楚地出现荧惑星,他会下诏给朱桢要他自省其身,朱桢儿子死了,朱元璋又下诏要他出事谨慎,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之下,他的王妃很可能承受不住去世了,朱桢也越发低调。

面对朱棣和朱允炆这两方势力,他选择中立也是为了自保,。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

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所以口碑不错。

朱椿选虽说身处巴蜀之地,离京都比较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如何治理自己封地上,那边乱成一锅粥,他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

建文元年因为封地太偏远,所以移镇兰州,尽管离得远,但也不愿意掺和这件事,说来说去,他的利益同朱棣还是一致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

朱栴可谓是老实巴交了,封地也不理想——宁夏,妻子也不那么理想,朱元璋在当地给他娶了个媳妇,惨淡的命运让他根本无心参和到底谁当这个皇帝,毕竟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一样。

以上四位藩王,虽有实力却按兵不动,更何况他们怎么会想到朱棣会赢?

大部分朝廷军队可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小侄子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助力建文帝,共2人‍。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害怕植支持朱棣,便召他入京,朱植服从命令从海路来到南京,他的封地被改为荆州。

朱棣夺得帝位后,埋怨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谷王朱惠,朱元璋第十九子。

朱惠,一个墙头草,靖难之役刚开始时,朱橞应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朱橞在顺京时,为防不测,令守城官兵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只留东西南北各一门以图固守。

朱棣带兵打到金川门外后,朱橞见大势已去,开门南城,迎王纳降,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门有功,骄横霸道,陷害忠良,于永乐15年被废为庶人,宣德3年在狱中去世。

总的来说,藩王们有无辜遭殃的,也有隔岸观火的,还有两个头脑不清醒的,实际上在这种情形下,静观其变才是上策。藩王们自然清楚朱棣的军事能力,也忌惮建文帝的文臣,无论选择哪一方,胜也换不来荣耀,败还会损失自身利益,何必自讨苦吃。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