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为什么需要12岁以后学(花剑规则)

花剑规则(击剑为什么需要12岁以后学)

一文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为中国队添上了第三枚金牌,也让击剑这个贵族味儿满满的项目再次进入吃瓜群众的视野。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前些年的击剑比赛时,选手后腰上都拖着一根绳子,当时人马君第一感觉就是:比赛太激烈了,估计是怕选手杀红了眼打起来,得用这根绳子来拉架,把人强行给拽回来吧。

击剑选手背后常拖根绳子,是打急眼拉架用的吗?孙一文为何没有?

原来的击剑选手背后有根绳子

相信不少网友和人马君有类似的想法,不过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以及之前的一些赛事上,选手背后的这根绳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奇了怪了,难道现在就不怕选手“干架”了吗?

当然不是,击剑怎么说也算源于贵族运动,即便到现在还保留着很多礼仪,怎么会在场上“打架斗殴”呢?原来这根绳子并不是真的绳子,而是电缆线,是击剑裁判器的一部分,要是没有它,怎么判断选手得分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击剑选手背后常拖根绳子,是打急眼拉架用的吗?孙一文为何没有?

孙一文(右)身后并没有绳子

这绳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击剑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很盛行、在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以及阿拉伯地区也很流行,但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形式更多的是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骑士阶层为解决各种纠纷而击剑决斗,一剑定生死,显得浪漫而又残酷。

这种小说里的情景如果用于比赛,显然是不可取的。不然的话,一场比赛下来,选手非死即伤,谁也受不了。到了1776年,法国有一位击剑大师发明了面罩,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手套、击剑服等装备,比选手的保护大大增强。没了后顾之忧,击剑选手才得以在场上自由的交锋。

击剑选手背后常拖根绳子,是打急眼拉架用的吗?孙一文为何没有?

中世纪一剑定生死

现代击剑比赛分为三种:花剑、佩剑和重剑,规则各有不同。简单来说,花剑和重剑只能刺中才得分,佩剑则起源于骑兵用的弯刀,用剑刃砍中了也算。另外花剑和佩剑都是主动进攻才能得分,且只能攻击上半身,而重剑则非常自由,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只要刺中对方身体任何部位就能得分。

这些规则听起来就很晕,而高手过招又都在电光火石之间,到底刺没刺中,谁应该得分,最早的时候都得用肉眼去判断,给裁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在是强人所难,遇到特殊情况确实不好判断。于是,为了辅助裁判,电动裁判器便应运而生。

电动裁判器是利用电路的通断来判断刺没刺中的。运动员在比赛时会穿上覆盖特定部位的导电金属衣和金属面罩,而手中的剑通过导线与金属衣相连,再通过一根电线和赛场一端的拖线盘,与裁判器相连。

击剑选手背后常拖根绳子,是打急眼拉架用的吗?孙一文为何没有?

选手身上的金属衣

这样,两名运动员、两把剑和裁判器就通过电线形成了一个电路,当一名选手的剑头(按钮)以足够的压力刺中对手时,电路接通(佩剑则是断开),裁判器就会发出信号。刺中有效部位会亮红灯或绿灯,刺中无效部位会亮白灯。

由于拖线盘的存在,选手身后的电线可以灵活地伸缩,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动作。这套系统极大的方便了裁判的判罚,早在1931年,电动裁判器就被应用于重剑比赛,1955年,花剑也开始使用电动裁判器。而佩剑由于能够横击,直到1989年才用上。

电动裁判器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击剑运动的发展,但显然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毕竟身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不太美观,而且虽然能伸缩,还是有些碍手碍脚,运动员得小心翼翼的防止被它绊倒,难免造成分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击剑选手完全自由的无线裁判器便毫无悬念地闪亮登场。

击剑选手背后常拖根绳子,是打急眼拉架用的吗?孙一文为何没有?

无线裁判器的原理

无线裁判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无线电代替了那根导线,这种尝试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但那时的无线技术不成熟,误判率高,而且如果有几对选手同时比赛,信号还会互相干扰。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无线裁判器越来越先进和成熟,一个香烟盒大小的蓝牙装置就能解决问题,相比传统的有线裁判器优势明显。

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无线裁判器正式出现在奥运赛事中。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花剑和佩剑比赛使用了无线裁判器,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全部击剑比赛都使用了无线裁判器。那根曾经作为击剑比赛标志的长长的电缆线,正在或已经成为历史。

#孙一文夺得中国队第3金##孙一文夺得第三金#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