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的人物性格特点(沙和尚的性格)

沙和尚的性格(沙和尚的人物性格特点)

其浓厚的玄幻色彩,曾衍生出无数影视作品。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羡慕过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为他的机智神武而喝彩。直到慢慢长大,或许才能懂得他桀骜灵魂下埋藏的,深深的不甘和无奈。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后来者对《西游记》进行品鉴时,大多数人都会肯定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的美学价值。吴承恩通过对孙悟空的叙述,强烈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而猪八戒正好可以起到衬托孙悟空的作用,也是一个积极的正面人物。

相比较之下,沙僧就成为了师徒四人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角色,他没有鲜明的爱恨,遇事很少表达什么观点,似乎太过中庸。

在漫长的取经旅途里,他作为队伍中任劳任怨的挑夫,其实并非毫无价值。他代表了普通群众的需求,身上有着最世俗的特点。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尚未加入取经队伍的沙僧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这一故事取材于唐朝年间,玄奘和尚徒步游学的故事。他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去往数个国家,历时十八年,最后携带了657部佛经回到大唐,为我国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

玄奘一路见闻由其弟子汇编成《大唐西域记》,里面多数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没什么惊奇故事,玄奘是一个人完成的游学。后来有人根据玄奘的经历编撰小说,陆续为他的队伍里增添成员,最终组成了《西游记》的四人一马小队。

因此,《西游记》当中许多角色的雏形是早就已经出现了的,南宋时期曾有一篇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话本,里面塑造了“猴行者”与“深沙神”两个角色,这也是孙悟空与沙和尚的最初原型,要比猪八戒早很多年。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在唐朝年间,曾有崇拜“深沙神王”的风气,百姓认为其能救灾成益,非常灵验。后来经过时代发展,这一形象杂糅了民间传说、佛道两教的诸多特点。吴承恩对深沙神进行再创作时,自然不会把他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师徒三人初遇沙僧,是在流沙河边。流沙河水势宽阔,一望无际,其间弱水三千,“芦花飘不起,鹅毛定底沉”。玄奘作为一介凡人,本就难以渡河,却不想河中还有妖怪镇守。悟空不善水性,而八戒与其周旋几天后,仍旧难以分出胜负。

孙悟空无奈之下去南海求观音菩萨降妖才得知,这河中水怪是昔日玉帝门下的卷帘大将,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玉帝的玻璃盏才被贬落凡间。他在流沙河边兴风作浪,观音菩萨有意点化他,让他护送玄奘一路西行。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卷帘大将”并非吴承恩虚构的官职,在明清时期皇帝身边确实有掌管他日常起居的人,史书也叫“卷帘使”。不过,沙僧这个曾经的职位虽然离玉帝很近,却不是什么很高的官阶,远比不上猪八戒“天蓬元帅”来得风光。

后来的旅程中,沙和尚也总给人一种无足轻重的假象。有人觉得沙僧这一形象不够鲜明,在读者心里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印象。其实沙僧只是没有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出尽风头,但他在队伍里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西行路上的重要后卫

在取经的队伍中,玄奘是四个人的精神领袖,他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些磨难中依然得秉持心中信念才能取得真经。而孙悟空则是这个队伍的真正统帅,他神通广大,且人脉众多,遇事不决还能去找帮手。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沙僧和猪八戒更像是猴子的助手,八戒性格更莽撞一些,会和猴子一样冲锋上阵。而沙僧则沉稳很多,他总是守护在唐僧和白龙马的身边,保卫师父、看护行李。有他在后方坐镇,猴子和八戒才能心无旁骛地迎战。

相比其他两个徒弟,沙僧的老实厚道一览无余。在这支队伍刚刚形成的时候,猪八戒负责挑行李,他生性怠惰,觉得这是个苦差事,多次向孙悟空抱怨。甚至把主意打到白龙马的身上,想让他多驮一些重物。

后来是沙僧不辞辛劳,替猪八戒分担了许多,且从来没有流露过不满的情绪。他尽心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始终勇敢而坚定地面对一切险阻。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像猪八戒一样想过散伙。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章节中,师徒四人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出来。唐僧迂腐不堪,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被白骨精玩弄于掌心之中,还要怀疑一路保护自己的孙悟空,最后强行驱逐了他。

猪八戒一直想要散伙,回高老庄娶个媳妇安稳过一生。见此情形,不但没有阻止,还从中挑拨,让师父念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猴子离开时,放心不下唐僧的安危,又顾忌猪八戒的性格奸懒,只能托付给沙僧。

他嘱咐沙僧说,贤弟你是个好人,但是要提防八戒言语。途中如果遇到妖怪抢夺师父,就报我的名字,那些毛怪都领教过我的手段,不会伤害你们。可见这几人中,全心信赖孙悟空,也值得他托付的,只有勤恳老实的沙和尚。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除了老实,沙僧并非完全没有别的特点。他也有机智老练的一面,只是不愿意时时拿出来显露而已。孙悟空恃才傲物,总会提出一些不同意见,而猪八戒油嘴滑舌,喜欢逗趣开玩笑,于正事上却没有多少助益。沙僧适时地开口,反倒体现出他的沉稳庄重。

唐僧被红孩儿捉走的时候,孙悟空得知这妖怪其实是牛魔王的儿子。他当时的想法非常天真,自己曾和牛魔王是有交情的兄弟,只要去和牛魔王交涉几句,师父自然而然就能带回来。

可沙僧却说,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了,何况你与牛魔王已经是五百年前的故事了。猴子却不以为然,直到后来事实证明,沙僧说的才是真理。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是人、神、妖相结合的艺术角色,他们有着人的特点,神的本领,妖的形象。但是孙悟空的神性太耀眼,猪八戒又过多妖魔化,只有沙僧,是最接近社会要求的人。

首先在外形方面,孙悟空和猪八戒都保留了动物的特征,他们一个石猴化身、一个错投猪胎。在动作和生活习性上,也与外貌高度吻合。孙悟空跟猴子一样机灵精明,而八戒贪吃贪睡,懒惰如猪。

作者做出这种设计,是为了让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一个敏捷勇敢、一个笨拙懦弱,将戏剧的张力拉到最满。而沙僧则充当调和剂的角色,孙悟空和猪八戒本就已经十足外向,若沙僧也吵闹好胜,那么这个队伍早晚要分崩离析。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所以沙僧大多时候都是安静的,像一个安分守己的随从,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而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

《西游记》对这师徒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设定,他们都是和尚,是皈依佛门的人。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皈依都是形势所迫,只有唐僧和沙和尚本分地践行着一个佛门弟子的职责。

佛教主张禁欲,通过压制人的先天欲望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唐僧是禁欲的代表,他一切行为都谨遵佛教教义,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他虽然慈悲为怀,但是很多时候难辨善恶,不食人间烟火。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猪八戒从来不把这些教条框架放在眼里,纵情声色,做神仙的时候就因调戏嫦娥仙子被贬,到了人间仍旧不思悔改,迷恋美貌女孩。他需要唐僧时刻看顾,才能勉强维系职责,不越过雷池。

孙悟空虽然不贪恋美色,但是杀性却很重,好斗好勇。佛家第一条不杀生的戒律,在孙悟空这里形同虚设。他面对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丝毫不会手下留情,在战斗中咄咄逼人,势必赶尽杀绝才肯罢休。

相比之下,沙僧对佛门则尊重得多。他为了不再回到流沙河做吃人的妖怪,诚心护送唐僧,对师父和菩萨等人的态度也非常恭敬。但他偶尔也会跟着犯一些小错误,孙悟空偷来的人参果,他同样没能抵挡得住诱惑。不过这更好地体现了,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秉性与缺点,所以不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西游记》:略论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是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人”

结语

沙僧这个角色并非性格模糊,而是不必着墨过多同样能塑造得很成功,因为他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具象,写得恰到好处即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西游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虚构的神话世界,但是里面反映出来的人情世故,都是现实社会的投影。沙僧形象的不断演变,性格的逐渐成熟也体现了玄奘取经这段故事越来越世俗化。

高高在上的神仙沾染了七情六欲,变得庸俗不堪。妖魔个个包藏祸心,却总是能得到庇护。人们能从神仙身上找到各种相似品性,不必一味对其顶礼膜拜,这同样是《西游记》广受喜爱的深层原因。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