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观海王安石翻译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在中国,如果有人问: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回答一定是:盘古开天辟地得来的。那是神话。生活在长江入海口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上的人,他们的感觉是,脚下的土地是长出来的!

史料记载,公元618年到628年(唐武德年间),这是最早有关崇明岛的记载,直到清朝中期,几个沙洲才聚成今天崇明岛的雏形。这期间一千多年,崇明岛此消彼长漂浮不定:最北端曾在江苏吕四镇的位置上,最南端已接近了吴淞黄浦江的出口处。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崇明岛停止了漂浮,最后落脚在现在的位置上,让崇明人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又是什么力量,让长兴岛横沙岛依次在一百多年内,依偎在崇明岛的旁边,安静地迎送长江的来水和东海的潮头?

这也是今天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人的心结。

回首望狼山|吴建国

近来重读王安石的《狼山观海》。这首诗,让我品味再三:

万里昆仑谁凿破,

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

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

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

始觉今朝眼界开。

王安石出生在公元1021年,是江西抚州人,1042年北上考上进士及第后,先在扬州做官。扬州南通,都在长江北岸,相距三百里路。此时,南通建镇已经一百多年了,这里的狼山,被誉为江海第一山,也因为狼山顶上广教寺缭绕不绝的香烟而闻名遐迩。王安石作为年轻的诗人,在这个暮春初夏时节登临狼山,他的心情是完全可以被人猜测的。《狼山观海》气势磅礴,完美地表达了一个内陆人第一次见到江海时的心情和感慨,展现了当年长江入海口的景象:

“遨游半在江湖里”,从一片江湖浅滩上登上狼山,西边汹涌的长江来水,犹如万里昆仑被凿破了一般,惊涛如雷骇浪拍岸;向东眺望,这里江面突然开阔,清风习习,水天一色,近处芦苇摇曳,鸥鸟翩翩,极目远眺,“晓寒云雾连穷屿”,这个穷屿可能就是崇明岛!狼山已是阆苑,今天的仙人就是诗人本身,而等待的灵槎使者就将来自烟煴之中的崇明岛!

读罢《狼山观海》,我便去了狼山。今天的狼山已经改名,叫琅山,也叫紫琅山,但我依然叫它狼山。

登上狼山,已经不是王安石那个年代的景象。其实,这里不仅有狼山,还有军山、剑山、马鞍山和黄泥山,它们从东向西,依次耸立在长江边上,军山最东边,高度也只有108.5米,最出名的狼山居中间,高度是104.8米。剑山的高度有87.33米。马鞍山和黄泥山还要低矮一些,笼罩在树木的绿荫里。这五座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距今天已经有3.5亿年至4亿年。可以想象,在更早的年代里,这五座山在一条直线上屹立在东海的波涛之中,而今天,作为南通的风景区,连种植的每一棵树都是经过选择的。五座山下泥土已经联结在了一起,长江的岸线已经向南边的长江里推伸了几百米!这五座山,给了我们另外的看点和诠释。

回首望狼山|吴建国

站在狼山上眺望长江,想到的是一个关于流水中泥沙的物理概念:流水的侵蚀和流水的堆积。一般情况下,流水的侵蚀在上游,激流可以把大山劈开,让峭壁如刀削;而流水的堆积则在下游,让泥沙成沙洲成岛屿。这里,在狼山一排的五山脚下,是长江里唯一一处既有流水的侵蚀,又有流水堆积两种形态的江段!力量无比的侵蚀,被五山的阻挡而终止,而五山之间的流水就变得缓慢,正好符合流水堆积的原理,这个堆积完成之后,长江新的走向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是狼山这里的五座山,指引了长江流水的方向,让长江流水的侵蚀在这里结束,而新的流水堆积,正是让崇明岛停止了漂浮!从《狼山观海》至今一千年来,狼山以东120公里已经成陆,让崇明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岛,也就此逐步形成了今天新的长江入海口!

这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全部的力量,来自于包括南通狼山这里的五山。

今天,生活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人,回头望狼山,它就是一本原始的相册,记录的是真实的影像。一千年时间不长,如果今天的专业人士有心,研究狼山以东海门市和启东市两个地域的岸线变化,就能计算出过去一千年里长江泥沙的下泄量,由此看得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情况;而依照今天测定的长江流水里泥沙的含量,就能看到一百年后,一千年后长江的入海口位置。因此,就该研究长江流水堆积这门课程,研究由此生成的土地如何规划利用,研究此举将对上海和华东地区乃至太平洋西岸的气候影响等问题。而《狼山观海》,给我们提供了崇明岛和长江入海口演变的时间节点,读诗有美的收获,回头望狼山,就有了新的答案和新的价值。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